重要通知
现代物业杂志社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 :xdwy@xdwyzzs.com
查看更多
现代物业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现代物业》杂志社

编辑出版:现代物业杂志社编辑部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8089

国内统一刊号:CN:53-1179/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曾用刊名:现代物业.新业主;现代物业

出 版 地:云南省昆明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64-10

投稿邮箱 :xdwy@xdwyzzs.com

在线编辑QQ :1462791618

建筑门窗五金选型与消防、安防系统的协调统一

时间:2020-02-03  点击:557


       

陈晏薇

摘要:本文仅以C10办公楼为例,对建筑门窗五金选型与消防、安防系统的设计协调过程作个总结,这方面的设计协调对于建筑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希望对同行们在今后遇到类似有特殊、复杂要求的项目时,可以起到帮助和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门窗;五金选型;消防、安防系统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7)06—0140—02

引言

2016年我们的团队刚刚完成了上海某生物制药园区一期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并最终交付业主使用的项目管理全过程。该项目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一期项目由地下室(其中设有能源中心、动物房、地下停车库及人防区域),地上六幢实验、研究、办公楼和一个咖啡屋及大礼堂构成研发园区的基本要素。每一幢建筑均由不同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主创设计,在确保园区整体建筑环境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又使每幢建筑独具风格,从而确保高水准的设计理念在这个世界级的研发园区项目中得以彰显和保留。总建筑面积约131,000平方米。

C10建筑是其中的一幢办公楼,作为该办公楼的建筑师主管,我的任务是协助项目经理管理协调所有设计顾问团队、施工团队有关设计的问题,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同时还要协调C10办公楼与其他相邻建筑、景观和地下室团队的相关问题,并及时调整C10办公楼的设计以确保整体园区顺利施工、按时建成、交付业主使用。

1设计施工流程

上海某生物制药园区内所有子项目门窗五金的设计选型都是按照如下程序操作的:

(1)建筑师设计所有门窗的类型、尺寸、对相关五金件提出外形和美观要求,并提出特殊消防要求;

(2)五金顾问根据建筑图纸及相关要求进行五金选型及专业设计;

(3)安防顾问根据业主及建筑消防要求进行门禁设计。

经过三方设计顾问不断沟通和设计协调,最终形成完善详细的门窗表(包括数量、类型、尺寸、五金选型、安防门禁等信息),并由项目管理公司统一提交到各个项目分包商进行深化设计和现场施工,其中:

(1)内装承包商和幕墙承包商分别进行内门、外门的深化设计;

(2)五金承包商进行五金匹配深化设计;

(3)安防承包商进行门禁系统深化设计;

承包商的最终深化图纸需要建筑师、五金顾问及安防设计顾问的审核批准,才可以进行生产加工及现场安装工作。

由于该项目从最初设计到施工完成历时五六年之久,这当中由于人员更迭或管理疏漏,难免会出现局部设计变更、业主有新的设计要求加入、或者是由于承包商对设计理解有误而出现设计施工不协调的状况。例如:在进行现场安装的过程中,安防承包商发现并提出:当火灾发生时,有些安全疏散门按设计要求应为开启状态,但现场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门是被锁住的,人员从安防区不能直接推门逃生至非安防区。经过各方重新检查核对、分析原因,最终更正了错误的五金安装,增加了新的安防设施。

以下通过3个方面详细阐述C10办公楼设计与施工的协调过程,与各位建筑师一起分享其中比较特殊和复杂的部分。

2建筑五金选型与消防、安防系统的协调

2.1一层安全疏散门

在C10办公楼中,主楼的东西核心筒1&5内各设有一个安全疏散楼梯(如图1,2),门1-D1和1-D26为安全疏散门且有门禁设计要求。

2.2建筑安全疏散设计原则

当火灾发生时门1-D1和1-D26可从楼梯间一侧(安防区)开启,安全疏散办公楼内二层以上及地下室人员至一层室外(非安防区)。非紧急情况时,门1-D1须从防烟前室一侧刷卡开启门扇,或从楼梯间一侧按动把手开启门扇。门1-D26根据业主的新要求,不允许人员从室外刷卡进入办公楼,故取消读卡器、出门按钮,仅在室外一侧保留破玻按钮,供消防员在火灾发生时陕速打破玻璃,进入大楼进行施救,或从楼梯间一侧按动门把手可开启门扇。

2.3安防设计原则

一层安全疏散门1-D1为门禁类型二:门读卡器应设置在非安防区一侧,刷卡后门锁开启;在安防区一侧按动门把手,可开启门扇进行疏散;遇到紧急情况,断电开锁;机械锁单独受总钥匙系统控制,与门禁系统分开,以防电控锁失效。

2.4地下室安全疏散门

C10地下一层设有东西两个核心筒逃生楼梯间。园区地下室团队建筑设计提出疏散要求:借由C10落到地下室的两部疏散楼梯为地下室人员提供安全疏散,疏散方向(如图3,4)红色箭头线方向所示。

建筑安全疏散设计原则:当火灾发生时门B-D2和B-D23须从停车库一侧开启,安全疏散附近地下室人员;非紧急逃生时,业主不希望人员从这两扇门出入C10办公楼,故此处两扇门应该是锁住、关闭状态。所有出入E10办公楼的人员必须通过地下室门厅南、北两侧的互锁门(绿色区域mantrap)刷卡、进行身份识别后出入该楼。

2.5安防设计原则

地下室安全疏散门B-D2和B-D23为门禁类型三:此类型门仅为紧急安全疏散门;在地下车库一侧(安防区)按压推杆锁,可直接开启门扇,通过楼梯(非安防区)疏散至一层室外地面;不设进总钥匙系统的机械锁。

2.6现场安装与设计意图相冲突

由于造價及五金产品选择限制,业主在施工阶段提出新要求,并经建筑消防、安防、五金设计顾问的协调设计,由各承包商更新门五金和门禁的深化设计图纸。门B-D2和B-D23取消原推杆锁设计,以机械锁代替——锁芯应安装在非安防区一侧(即楼梯间一侧);在安防区一侧新增门B-D2和B-D23本地报警器,以监控、防止人员从地下车库一侧进入C10楼梯间;机械锁由总钥匙系统控制;施工中发现门的锁芯被安装在停车库一侧。当紧急情况下,人员不能从停车库一侧按动门把手开启门扇进行安全疏散。

2.7原因分析

承包商的门深化图纸上,有清晰的五金型号列表,但在门的平面及立面图上并未明确表明门锁芯的安装方向。承包商没有正确理解C10地下一层楼梯间安全疏散门由于特殊消防疏散要求:停车库一侧为安防区,楼梯间一侧为非安防区。而是统一将地下一层C10内部区域认定为安防区,E10以外地下室停车库定义为非安防区。故将锁芯安装在停车库(安防区)一侧,导致紧急情况下安全疏散门被锁住而不能开启。

2.8解决方案

承包商更新门B-D2和B-D23的机械锁,门锁芯应安装在楼梯间一侧(非安防区)。同时,根据业主要求,在停车库一侧的疏散门上新增本地报警器,对门扇开启状态实施监控。

3地下一层互锁门(Mantrap)

根据业主要求安装地下室互锁门(北侧)B-D31、B-D53和(南侧)B-D35、B-D54,对所有从地下室进出C10办公楼人员进行监控。如图3地下一层平面图(绿色标注为互锁门Manta'ap)、图5地下一层互锁门B-D35、B-D54放大平面图。

3.1安防设计原则

(1)人员在非安防区(地下停车库一侧)刷卡开启外门进入互锁门,外门自动关闭:

门禁系统通过红外探测、摄像监控等技术措施检测确认:

当为一人时,互锁门内门门锁开启,按动内门把手,人员可进入C10地下一层大厅;

当多于一个人,互锁门内门保持关锁,按动外门内侧把手开启外门,人员可退至地下停车库。

(2)人员在安防区(E10地下一层大厅)刷卡开启内门进入互锁门,内门自动关闭:

门禁系统通过红外探测、摄像监控等技术措施检测确认:

当为一人时,互锁门外门门锁开启,按动外门内侧把手开启外门,人员可进入地下停车库;

当多于一个人,互锁门外门保持关锁,按动内门把手,人员可开启内门退至C10地下一层大厅。

(3)遇到紧急情况,互锁门外门断电关锁,内门断电開锁:

外门断电关锁——电锁失控状态下确保没有人员从互锁门进出C10办公楼;另外,外门B-D35外侧为双层防火卷帘(蓝色虚线区域),断电关锁也确保了在防火卷帘下降过程中,门B-D35不会成为其下降障碍。

内门断电开锁——紧急情况下,若有人员刚好进入互锁门之中,由于外门已处于断电关锁状态,门内则为开锁状态,按压内门把手,人员可开启内门安全撤离。

4总结

建筑门窗五金选型与消防、安防的协调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在整个项目运营中,建筑师往往是最熟悉各种疏散、安防及业主设计要求的关键人物,各个承包商仅仅侧重于关注各自的领域,而缺乏全局概念。这就需要建筑师必须亲自参与设计和施工全过程,不断检查核对各个相关领域的更新、深化图纸,以确保不产生新的冲突、避免后期不必要的施工变更以及相关的成本增加。

从建筑设计到项目建成使用,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导致施工无法百分之百地按照原设计进行到底,在施工现场是经常发生的。然而及时更新各个相关团队的设计图纸并达到共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设计顾问团队众多、承包商众多的工程项目是非常大的考验。本工程有着众多的国际设计顾问团队和施工承包商:如五金顾问是美国团队,安防顾问是香港团队,建筑设计顾问是北京团队,幕墙外门施工团队、内装内门施工团队、安防施工团队、楼宇自动化施工团队等是上海本地团队,加上业主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提出更新要求,沟通协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建筑师主管,在经历了现场不断出现的各种协调问题和解决方案,最终以较高质量交付业主使用并得到好评,我感到非常有幸参与其中,仅以此文与同行们分享。


本文由: 现代物业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现代物业杂志社

2020-02-03

上一篇:建筑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探讨
下一篇: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对城市周边水环境改善分析